历代住持
七纪回眸
西林掠影
未来规划
西林论坛
返回首页
 
 
 
 
网站首页 >> 崇恩法语 >> 正文
 
西林禅寺崇恩文化与商标注册的意义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6-04 阅读次数:1920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禅寺,原名“西林精舍”,由胡曾初建于唐咸通十三年(即公元872年),迄今已有1140余年;由僧睿增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迄今747余年。明代洪武二十年重造圆应塔供奉创始人圆应禅师舍利,原名崇恩塔,俗称西林塔,共七层八面,高465米,明英宗敕封“大明西林禅寺”并亲赐匾额,成为江南名刹。    一九八六年,本寺落政恢复开放,历经了续明法师、性修法师两任方丈,两位老人十多年来为松江佛教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西林道场建设已初具规模。二零零三年以来,圆应塔环境整治工程已逐步成熟,为了道场庄严以规划建设,为了崇恩文化以创建品牌,为了身心安顿以禅净并举,近十年来举办短期出家体验营、托钵供僧法会、企业家一日禅、崇恩文化节等一系列的崇恩文化活动,故此,加强教职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寺院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高科技社会及网络化时代的必然选择。为维护佛教界和本寺的合法权益,现就注册“崇恩”商标的因缘和意义,愿与大家分享!
一.申请崇恩商标缘起
“崇恩”二字,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崇恩塔”。“崇”为崇尚、崇敬、崇拜之义,“尚”是高尚、明洁、明净之义。“崇恩”又与当今社会提出的崇尚道德,和谐社会,净化人心相吻合。
谈起“崇恩”商标,首先还得从现任松江区佛教协会会长、西林禅寺方丈悟端大和尚说起。20047月,他担任方丈以来,以其超前的意识和独特的眼界,高瞻远瞩,构思新颖,勇于探索,善用佛法的智慧,弘扬人间佛教,积极打造“崇恩文化”品牌。
“崇恩”商标, 2012731,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受理,经过形式审核、实际审核、核准注册公告、商标评审等一系列申办过程,到最后得到国家商标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历时近2年。如今,西林禅寺“崇恩”品牌,别具一格,加强保护意识,令人刮目相看,它正成为松江佛教乃至上海佛教史上一朵璀璨明珠。
二.崇恩商标的内容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一个集团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一个寺院的发展离不开它的理念。为了更好弘扬佛法,帮助信众提高认识,培植正确观念,修善积德,广种福田,造福人类,多年来,经过悟端大和尚和全体僧职人员共同努力,逐渐推出:崇恩图书馆、崇恩基金、崇恩网站、崇恩法苑、崇恩文化实训基地、崇恩一品斋、崇恩陈列室、崇恩报刊、崇恩念佛共修、崇恩禅茶馆、崇恩书画院、崇恩梵乐团、崇恩古塔研究部、崇恩法苑、崇恩书苑佛学班、崇恩基金沙龙、崇恩慈善超市、崇恩珍邮室、崇恩义工团队、崇恩敬老活动、崇恩佛珠展、崇恩佛学讲坛、崇恩助念团等等。这些都为“崇恩”品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丰富了寺院内涵,营造了良好气氛。
“崇恩”注册商标涵盖12个大项,121个小项。商标注册号分别为
NO.11280980NO.11280981NO.11280982NO.11280983
NO.11280988NO.11280989NO.11282150NO.11282151
NO.11282152NO.11282153NO.11282154NO.11282155。主要从西林禅寺的“崇恩”文化品牌及“崇恩一品”等等来申请注册。
三.崇恩商标的影响
佛教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与其它宗教一样,面临着社会环境、科技发展、市场经济、人文思想、伦理道德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面对现状,如何因势利导,走出困境,适应社会、迎难而上,是摆在僧众面前的一大难题。故此,随着崇恩商标的注册成功,必将对“崇恩”品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崇恩”品牌将成为西林禅寺乃至松江佛教界的金字招牌。我们将心怀感恩投入行动,对于它的发展与普及,我们将紧紧抓住佛法传承的理念,结合都市现代人文,通过摸索与实践,不断创新,提升品味,让参加的每一位信众看得着、摸得见,亲身体验,修学互动,共同提高。
第二,“崇恩”品牌就象一座与法师、信众相互沟通的纽带与桥梁,牵系着千家万户,启迪着人们的思想情操,其意义非常深远,作用也不可估量。它将为社会安定,宗教和谐,人民安乐,家庭和睦,人心向善积集正能量。同时,也为构建正信佛教,发扬佛陀慈悲济世精神作出积极的贡献。
《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成就世间法。弘扬宗教文化,弘扬佛教文化,弘扬崇恩文化,无非让芸芸众生从迷惑走向觉悟,从愚昧走向智慧,从生死走向涅槃。愿“崇恩”品牌,立足松江,面向上海,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本寺申请注册“崇恩”商标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佛教界人士和寺院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是西林禅寺两序大众、两支队伍以超前的意识和独特的构思视角,放眼世界,勇于探索,善用佛法智慧,弘扬人间佛教,凝聚寺院僧伽的集体意志和开创精神。我们相信这件小小的事,在上海乃至全国寺院属于比较早的做法,且已先行了一步,一定能得到佛教界众多同参道友的支持和效仿,也使它将在松江佛教乃至上海佛教史记上郑重的一笔。
 
打印此页】 【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