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住持
七纪回眸
西林掠影
未来规划
西林论坛
返回首页
 
 
 
 
网站首页 >> 崇恩法语 >> 正文
 
对儒学价值体系的理解与看法
 
作者:悟端 来源:西林禅寺 发布时间:2012-03-31 阅读次数:2597

 对儒学价值体系的理解与看法

                                               (悟端)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传统文化的融合。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因此,儒释道思想是中国人的精神灵魂,是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向往的目标。我认为儒释道思想要相对融合与互补,才能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代,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仁学”理论,首先倡导“有教无类”,对贵族子弟和平民子弟一视同仁。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善于启发,教学相长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孔子的学业德行广博深厚,他所办的私学十分成功,声名远播。先后随学受教者达三千之众,其中有七十二贤人精通“六艺”,这对当时的改革及后世的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孔子是如何界定“仁”之说呢?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人偶”,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仁者,亲也;从人从二”。所谓“仁”,要有两人以上才能产生“仁”之理。《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概括了儒家的“成己成人、自强不息”与“由近及远、由己推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
孔子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久远的。他主张重民、爱民、富民、利民,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以身作则,实行德治,取信于民,经小康到达大同社会。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政治原则。
孟子的思想与孔子思想密切联系,合称“孔孟之道”,对我国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曾有一位学生问孟子:“有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一思想不同于孔子的学说,而是从反面的消极方面来规定人与人的相爱。孟子还说道:“仁也者,人也”,“仁者,人之本心也”,“仁者,人之安宅也”。如果说以上是规定“仁者,人也”,那么,下面是从反面来论述必须具备此德性,否则,非人也。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又曰:“知耻近乎勇”。孟子的这些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说,并建立了更为完整的仁政论。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得天下在于得民,得民在于得其心,得其心在于施仁政,而施仁政的关键在于为君者自身要有仁有义。这就是后来《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总之,孔子在系统地整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探讨了历史提出的文化和政治问题,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儒学体系,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孔孟思想必须要融合佛、道两家的思想学说,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究竟之处,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我们必须加以研究、继承和发扬,这些重要的思想对于现今社会的借鉴和社会和谐的提倡都有现实意义。

 

 
打印此页】 【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