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住持
七纪回眸
西林掠影
未来规划
西林论坛
返回首页
 
 
 
 
网站首页 >> 崇恩法语 >> 正文
 
习禅法要的现代意义
 
作者:崇恩法语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6-12-21 阅读次数:2605
                  习禅法要的现代意义   (悟 端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无不时刻感到心烦意乱。尤其是都市人的快节奏生活,高科技事物更新快,各阶层相互竞争激烈,无形中给社会和人们带来压力与苦闷。因此,终日无所侍从,对人生的目标不明确,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我也时常喜欢思考一些问题,对现今社会的不安定,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的频频发生,佛教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利益呢?寺庙能为广大信徒提供什么服务?出家人又能为社会大众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已久久萦绕我的耳傍。
   去年有幸参加南京大学第一期中青年佛学骨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北大杨曾文教授为我们讲授禅学,他在讲到北宗禅法和南宗禅法时,特别希望现代僧人在继承传统禅法的基础上,应有自己特色的禅法修习。短短十天的课时,所学所思,得益良多,并以此因缘写这篇短文。以下拟从四个方面谈谈习禅法要的现代意义。
一、为何要修习禅定
    凡做一件事,都有其原因,如吃饭因肚饿,穿衣想保暖,住屋为避风雨等。发展寺庙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服务信众。曾有愿心举办念佛堂和禅堂,带动四众共修。以音声佛号来摄心净念,或参究话头以明心见性。
    那么,为什么要静坐、习禅呢?首先要知道人的一期生命,是身心的组合,即精神物质的结合,身体来讲是物质,即地水火风四大的结合,四大种中若一大不调和,即会产生一百一十种毛病,若四大不调便有四百四十种毛病产生,如此众多的毛病,使细胞的组织新陈代谢,生灭不已,这是生理方面来讲。至于心里,指的是我们的思想念头,时刻起伏不停,前念过去,后念续来,为此会消耗体能,降低智慧功能,并产生种种毛病,如失眠、血压提高,精神衰弱、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等。
   由于有以上身体与精神的各种毛病,所以需要静坐、习禅,来调理身心,减少杂念,使头脑保持轻松与冷静;并且习禅、静坐能使四大调配,减少各种疾病,增进食欲,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二、禅定的基本意义
   ,是将梵语禅那Jhana(Dhyana)的最后一个母音脱落而成为“Jhan”的音译,意译为思维修(养)、入定、功德聚(丛)林、静虑、弃恶等。习禅,又名静坐、打坐、宴坐,或叫坐禅。名称虽不一,意义却相同。,即修习、熏习、学习之义;,即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说静坐思虑,或言冥想,亦即是止观。静即是止,虑即是观。,就是止一切妄念;,即观照正念。止观即是定慧,止是定,观是慧;,能制心于一处而不散乱,止住一切妄想,而无分别执著;,即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慧即能开发心性本能,观照万事万物,历历明明,如大圆镜而不生执著,这是讲的习禅的基本含义。   
   禅,它是一种境界,一种受用,一种体验,一种方法和手段,也一种生活艺术,同时,更是一条通向解脱之路。对禅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境界是觉者的生活境界,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佛的安详、自在、喜悦的境界。
三、禅定的实践方法
   修习禅定有三步骤,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是基础,调息是方法,调心才是坐禅、习定之目的。古德言:“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坐禅要善调养身心,在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于调整身心。
1、调身:在静坐之前的准备工作,如静坐的工具、环境、位置、时间的正确选择,再如饭前饭后,何时可坐,何时不能坐,这是一个真正习禅者应注意的事,很重要,不可忽视。
   一般说在饭后一两小时方可静坐,否则对身体不利,静坐时股部坐垫要高些,人容易坐得稳,不可靠墙,不可斜着坐。
   做好一切准备后,进行调身,先将身体坐好,心平静下来,然后把大腿盘好,盘双腿或单腿的作用就是令习禅之人容易摄心。心容易平静下来,就不致于妄想纷飞,以至影响入定,得轻安,开智慧。
   盘腿的步骤:即先把左脚小腿放在右腿股上,再把右脚小腿放在左腿股上,这叫双盘腿,又名跏趺坐。如不能双盘,可以单盘,即名半跏趺坐,即是把左脚小腿放在右腿股上即可。若单盘都做不到,便可交叉坐,就是把双腿交叉起来便是,以后逐步练成结跏趺坐。古人言:“双盘为金腿,单盘为银腿,交叉为泥腿”,禅者的腿功也是靠平常练出来的,初学要下意识练腿,因此,双盘结跏趺坐是很重要的一关。
   另外介绍一法,供老年人或身体条件不便的人修学。即坐在一张木凳上,木凳的背一定要直,然后坐在凳上,身体可靠凳背,保持直状,两手直放在双腿上,双腿之脚底一定要平放在地面,可穿鞋而不可赤脚。夏天赤脚必须垫上布块等物,故选择木凳不宜太高亦不可太低,恰好为佳。只有调身方法及姿势正确,方可进入调息调心步骤的如法进行,如此心细方是真正习禅修定之人。
   盘好腿之后,即进行身体的运动,将身体从左向右旋转三或七次,然后再从右向左旋转三或七次,再将身体向前湾下三或七次,动作要慢,全身放松,思想集中。接着要进行手部的运动,其方法是:将两手平放脐下,然后两手一起慢慢向外延伸、扩张,直至不能张开,而后慢慢收回至肚脐下,连续三或七次,此时会觉身躯微痛、骨酸,感觉舒畅。叠好双手,把左手放在右手上,是结弥陀印;右手放在左手上,是结药师印,两个姆子轻点著,贴近小肚,轻放腿上。
   接着做头部运动,将头从左向右转动三或七次,然后从右向左转动三或七次,再向前进行三或七次,坐稳身体,放松全身。
    身体调好,令各部位的血液流畅,身体坐直,手脚放好,坐势不可太挺胸,容易伤气;若坐太低会昏沉,大概七、八分直,以衣领为标准,眼睛下垂,稍为微开一条缝约三分,但可按个人昏沉或散心情形开眼或闭眼。因为静坐的人一般会有两种通病,一是昏沉,即静坐下来便容易睡;二是掉举,静下来就想很多东西,杂念纷飞。若遇昏沉,便把眼睛稍为张开;若遇掉举,便把眼睛闭上。做好姿势,放松身体,是很重要一环。
 2、调息:即调身步骤全部完毕,此时即可进行调息,方法是:张开嘴巴,先将浊气从嘴巴轻轻吐出,再从鼻孔吸入新鲜空气(因鼻有细毛,能将灰尘隔住),如是做一次即可,然后唇齿相着,舌抵上颚,注意张开嘴巴时要顺其自然,不可用力呼出,大约五秒至十秒左右即可合上嘴,进行调心。此时脸部要带微笑状,不可板起面孔,皱着眉头,这也很重要。露出微笑状,象征诸佛菩萨之慈悲面容,人见欢喜,慈祥、恭敬。
 3、调心:习禅、静坐第三个步骤即进行调心,要眼观鼻,鼻观心。又观丹田(在肚脐下面二至三个指位),用念佛法或数息观皆可。初学之人只择其一,适合自己根性,目的是令妄心专注一处,以一念止住多念,一念、多念、及念佛名号皆了不可得,只令吾等之心专注一境,了了分明。静下时由散乱心归于一处名入定,妄念止,缘一心,为住定。如此可得轻安,禅悦为食。
   禅宗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禅法有“五门禅”,或称“五停心观”、“五度观门”。即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另一种说法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
   数息观:修习数息观这一禅法的六个环节,即六妙门(六事):数、随、止、观、还、净。数息观,梵语译称“阿那般那”,东汉安世高译作“安般守意”,或译出入息、息念观。阿那(Anna)意为入息,般那(Apana)意为出息。安世高译《安般守意经》曰:“安为入息,般为出息,念息不离是名为安般。”但竺法护译的《修行道地经》在卷五有不同的解释:“出息为安,入息为般。”安即阿那,般即般那。两者解释不同,但都说得通。若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吸气和呼气,简称呼吸。修禅法的初级阶段可借助呼吸的出入,来调节身心,使思虑集中,逐步进入禅观。数的方法是:数数目字,即由一呼一吸为一息,以一息为一数,从一数至十,然后又从一数到十,心中默数,每个数字清清楚楚,一心专注在数字上用功,止心在数,心不乱想。若数字含糊不清,或超过十、十五、二十,即是妄念,凡夫平时心散,静坐即乱,日常不能察觉,此时要从头再数一至十,保持如如不动,将心紧随着数,数随着心。如此循环不已,使思想渐渐集中。当数息日久成熟,自然心息一片,无数而数,且感心细息粗,在此过程中,通过体认出入息生灭无常,进一步领悟人的身心也是生灭无常的道理,从而自觉地断除各种“思惑”烦恼。这个阶段不仅是数出入息,而且也有观想的内容。这时可以数息观,进一步采用随息观。
  随:即意念集中,随顺着呼吸的出入,很自然地呼出和吸入,但不再数次数。《坐禅三昧经》卷上曰:“入息至竟当随,莫数一;出息至竟当随,莫数二”。可感觉出入息的差别和长短、冷暖,不可生杂念,通过思虑呼吸,观想事物的无常性,进而想到自身不外是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皆非我所有。
  :通过数息、随息的步骤,心已经高度集中,真正达到入定,“系心一处,是名为定”。
  :是正式进入观察和观想的阶段。从观想出入息的生灭无常,进而观想构成人身基本成份的五蕴的生灭无常。《安般守意经》说:“何以故止?欲观五蕴故;何以故观蕴?欲知身本故。”观想的内容可以有很多,除了观五蕴外,还可观四大、十二因缘。若作进一步的观想,即可通过“转观”。
  :也译为转观、转,是将意念从注意气息的出入、长短,对人身五蕴等的粗略观察,引向更细密深入的观察、思维。从观察具体的东西到观察一般的道理,从念息的出入,可以转到念身、受、心、法的四念住(处),进而观想四谛。    
  净:即清净,通过转观,领悟诸法无常、苦、空、无我和四谛之理,培植善根(所谓见道的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经历四禅,断除情欲烦恼,增长智慧,最后可达到清净解脱。
   可见,数、随、止是禅观的准备,观、还是禅观的中心阶段,净才是禅观的目的。在修习数息观当中,可以进入十六特胜(胜行)的意境,不管进入什么阶段,都应“念息出入”。吸进来,我身心安爽;呼出去,我面带微笑;安住于当下吧,这一刻真美妙。
四、总论
   初习禅者,方法一定要正确,在静坐入定的过程中,因调养身心及作观之故,口沫会很多,此为初学之好事。在习定时可将口沫吞下,勿须吐出,日久自无。若有痰之人,可事先备纸置于身边,学佛之人心要细,细功出精活。若遇到顺逆境界,不可欢喜亦不可惊慌,多多请教善知识,还要有名师指导,才不至于误入歧途。
   习禅者,刚开始可规定短时间:十分钟、一刻钟,然后慢慢增加到一小时、两小时,不可先多后少。按规定的时间之大概出定,出定由一心散诸妄念。先放下身心,开口吐浊气,令身体热气外散偏诸毛孔,按调身步骤进行摇动身体,两手等作法如入定前之调身步骤,并用两手摩擦全身,轻擦面部、手掌、手背,次擦腿足等,稍后片刻,有汗擦干才可离坐。静坐时外界干扰,尽量避开,如电话铃声及各种刺耳之声,对静坐皆无实益,若突然想起要办理事情,亦应进行各种出定步骤,方可离坐。否则,虽一、二次,日久次数多,对习禅无益。
   在现今的社会,金钱和物欲的追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一生奋斗的目标,更有甚者不顾一切手段地去追逐世间的五欲之乐,最终落得声败名裂。若能在正当地获取所得之后,又能很好的运用禅修的方法来调理身心,相信此中的法喜定能给现代人的心灵荒漠带来一丝宁静与禅悦。
 
打印此页】 【顶部】【关闭